首页 | 学报简介 | 编委会 | 投稿指南 | 订阅指南 | 过刊浏览 | 论文模版  | 联系我们

 
文章摘要
刘凯军.脾阴虚证治沿革初探[J].江西中医药,2006,(12):14~15
脾阴虚证治沿革初探
Primary Discussion on the Evolution of Spleen Yin Deficiency Syndrome
投稿时间:2006-09-11  修订日期:2006-09-11
DOI:
中文关键词: 脾阴虚 辨证论治 沿革
英文关键词: 
基金项目:
刘凯军
江西中医学院,南昌330004
摘要点击次数: 4694
全文下载次数: 4889
中文摘要:
      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说理工具和思维方法论,人体内外上下分阴阳。五脏六腑分阴阳,阴平阳秘为和,阴阳失调为病。然而五脏病证之中的脾阴虚证,在古代文献,现代中医高校教材以及各种中医诊疗术语行标、国标中皆少论述,或论述不详,有的把脾胃阴虚合为一证,有的以胃阴虚证代脾阴虚证,存在理论上缺乏系统整理、临床上废用治疗方药的现象。纵观历代医籍,脾本脏阴虚常见病证有:内伤发热、痿证、便秘、腹泻、水肿、内燥证(主要表现为口干唇燥、渴不欲饮、毛发干枯脱落)、哕、呃逆、血证(主要表现为肌衄、齿衄、便血、崩漏)、腹胀等。至于因脾阴虚运化失职虚火内盛引起的全身脏腑功能失调的病证,则数不胜数。所以脾阴虚证并不是临床罕见的病证,本文拟从历代医籍中整理出脾阴虚证证候特点和治疗特色,从中窥探本证的证治发展脉络,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。
英文摘要:
      
查看全文   查看/发表评论  下载PDF阅读器
关闭

您是本站第 103823935 位访问者

版权所有:《江西中医药》编辑部
主管单位:江西中医药大学 主办单位:江西中医药大学、江西省中医药学会
地址: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梅岭大道818号江西中医药大学致远楼3307   邮政编码:330004   电话:0791-87119831(办公室) 87119827(广告)   传真:0791-87119830

本系统由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